民情日记:“三走访”之走街坊见闻 ——聂沛君

湘潭市发改委 xtfgw.xiangtan.gov.cn 发布时间:2020-07-10 16:11

2020年7月6日

 7月3日上午,我带队到联点社区雨湖区许家铺社区从事志愿者工作,想到许家铺社区是前不久由村转变的社区,决定结合“三走访”活动走访一些居民家,意在发现从农村转变成城市社区后,居民生活、就业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探索解决的办法。

 

(现场查看许家铺社区环境)

我们先与社区书记、主任进行了交流,了解到许家铺社区系“村改居”社区,前身为许家铺村,90年代初,由于商贸特区征地开发,村民全部城建制转为居民。年满16岁的村民享受征地安置补偿费3000--7000元不等,16岁以下的村民则不能享受征地安置补偿费。征收土地后,村民无田无土,基本的生活来源为房屋出租及在外打零工、经商等。征地转户后,昭潭街道制定了村民养老补贴发放制度,对曾在生产队出集体工的(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村民每月发放最少保底为70元的村民养老补贴。2012年,湘潭市出台了城区失地农民社保购买优惠政策,部分村民购买了失地农民社保,退休以后可以领取社保金。2019年1月根据雨湖区区委、区政府撤村建居的要求,由原来的许家铺村委会改为许家铺社区。该社区共有910户,2154人,流动人口500余人,大多是失地农民和在砂子岭市场做生意、打工的人员,成分复杂,素质不高,加上新组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基础薄弱,连办公场所都是租赁原村集体房产。社区同志反映工作压力大,工作条件不好,希望能解决办公场所,稳定社区工作人员人心。

随后,我们走访了2户原住村民,就收入、就业、养老等问题进行了交谈。

 

(走访街坊颜树清家)

先到了颜树清家,颜树清,男,住许家铺社区竹山号,70岁,本人丧偶,享有失地农民社保;儿子颜学军,44岁,未婚无工作;女儿颜娟已嫁人。之前是昭潭街道聘请的环卫工人,去年因发生车祸,做了手术,目前体内还有钢板未取,暂时不能工作,一直在家休息,父子二人仅靠每月1300元养老金和简单搭建的房屋租金维持生计,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房屋无租客,生活更加艰难。交谈中,颜树清对于之前昭潭乡政府于90年代末在许家铺村辖区内兴建的糖酒、建材市场,认为自己作为本村人没有享受到任何好处而有看法和意见。

 

(走访街坊胡金桃家)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胡金桃家。胡金桃,女,51岁,本人丧偶,已买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该户主勤奋刻苦,早年在湘潭市民主路菜场做鸡生意,2010年自我创业在宝庆路边和人合伙开了一家饭店,勤劳致富,儿子在南车工作,已成家立业。媳妇目前刚生产,在家带小孩,全家日子应该过得比较滋润。对社区工作还是很满意,认为有什么问题社区都能及时处理。

通过走访,有几点收获与感想:

一是城乡结合部村改社区后要加强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保障社区能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和社区服务场所,有自己的服务阵地才能保障管理好社区,服务好居民。

二是城乡结合部村民身份改居民身份后部分失地村民因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仅靠少量房租收入维生,随着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越来越困难。因此,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就业培训,提供一些财政性就业岗位,以及打造房屋租赁信息平台,应该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三是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干部服务态度好,服务热情高,能主动为居民排忧解难。说明我们的基层干部虽然条件艰苦,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还是很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时刻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