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盘棋” 融合“一家亲”丨湘潭市长株潭产业协同创新再上新台阶

湘潭市发改委 xtfgw.xiangtan.gov.cn 发布时间:2024-12-09 09:34

  11月25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湘潭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湘潭柏屹自主创新园、湖南金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舍弗勒(湘潭)有限公司,沈晓明详细了解了园区建设规划、产业配套、企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等情况,指出“要加强产业链跨区域对接合作,支持存量企业扩能升级”。他特别强调,要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抓好产业协同创新,着力延链补链强链,要以更大力度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2024年,被誉为“湖南发展基础最好、资源最密集、创新最活跃区域”的长株潭,在产业协同创新上同台共舞,风中展翅。作为三极之一的湘潭,更是以开放务实的姿态主动错位相融,迈出了“新舞步”。

  向北,与长沙“亲近”。10月14日,湘潭岳塘经开区第二届“中部国际机械园网红杯”网络推广赛开赛。园区商户都使出十八般武艺,借助短视频积极推广自家挖机。这个2014年建成投产的园区,在其发展的第十个年头已实现营收27亿元,初步发展成为中部地区工程机械交易量最大、后市场产业链配套最全的现代化产业服务平台。每年,数万台挖机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

  中部国际机械园何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大获成功?园区负责人明确地道出答案:对接长沙。

  长沙有着“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中部国际机械园一起步就将目标瞄准了“机械装备再制造”这个领域。近水楼台先得月。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开始,中部国际机械园先后引进了徐工、柳工、临工、日本加藤、久保田、神钢等12大工程机械新机销售品牌以及120余家零配件商、39家再制造设备经营企业、18家再制造企业等入驻。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工程机械新机销售、再制造设备销售、零配件销售、再制造生产、出口贸易、仓储展示、线上运营、综合配套等工程机械全产业链。

  产业对接,其实是一场同台共舞的“双向奔赴”。“飞地园区”是长株潭产业协同的“经典之作”。首个长株潭“飞地园区”——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落地湘潭韶山以来,精密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机械电气设备等智能制造企业扎堆入驻、茁壮成长。按照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吸引25至30家国内外智能制造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和近3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入园。

  今年5月,又一“飞地园区”,位于湘潭九华工业核心区的雨花智能制造·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雨华产业园一期项目交付使用。该项目将重点引进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配套服务产业的企业80至120家。

  湖南思有智库课题组在《湘江科学城对湘潭机遇及对策课题研究》一文中分析,湘潭拥有待开发和可开发空间大,储备建设土地多,征地成本低、人力资源红利等方面比较优势,雨韶、雨华两个“飞地园区”正是长沙和湘潭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产物。

  专家表示,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多“飞地园区”“飞地片区”会乘势起飞。

  向东,与株洲“握手”。近日,在位于湘潭天易经开区的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项目现场,只见挖掘机铁臂高举,装载车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从天易经开区出发,仅18公里就到达株洲石峰区田心街道——一个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地方。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轨道交通龙头企业集聚于此。而现在,在占地1100余亩的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内,150多家企业主要为株洲轨道交通、风电装备等产业配套,唱好产业“协奏曲”,深度融入长株潭轨道交通产业链。

  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运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透露,从一开始,该园瞄准的就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链的配套产业,将培育引进配套企业作为主攻方向。目前引进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这三大产业链的配套企业。他说,“当不了链主,我们就来作链环,当好产业协同‘配角’,提升产业配套的贴合度与精细度。”

  据了解,目前对接株洲高新区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已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湘潭天易经开区(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聚集了与中车、三一、中联、比亚迪、株洲北汽等龙头企业配套的零部件、新材料企业达60多家,2024年配套产业产值将达到30亿元。

  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的发展成效只是湘潭与株洲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城市之间产业“同构化”的问题,让企业更注重从延链补链中寻找价值,从而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做大了经济规模,实现了真正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月25日,长株潭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在湘潭举行,25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近120亿元。当天,长株潭三市工信局局长还携手发出长株潭汽车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倡议书。

  目前,坐落于湘潭经开区的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已拥有以吉利汽车为龙头的集汽车研发、检测、整车、零部件、销售、培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是湖南省首批布局设立的省级汽车制造配套产业园,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关联企业170余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94家,长株潭地区配套率达到40%。从“竞”到“合”,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思路之变,造就了一个拥有崭新活力的产业集群。

  相融,迈向世界的舞台。与长沙“亲近”,与株洲“握手”,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上,湘潭的“舞步”迈得异常坚定,舞得格外轻盈。长株潭三市有产业链数十条,既有相似布局,也有差异发展。产业如何错位互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更是难点。2024年长株潭一体化“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产业创新协力协同行动。如今,在长株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产业配套的贴合度与精细度进一步加强。一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8月30日,湘潭市岳塘区电机电控产业集群成功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群以湘电集团为核心,聚集了湘电动力、华菱线缆、崇德科技、华联电机等一批骨干领军企业,还先后吸引美国财富500强铁姆肯、国内电磁线行业领军企业金杯电工电磁线等120家电机电控及配套企业。

  10月8日,位于韶山高新区的三一重能叶片工厂,成为今年我省唯一入选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灯塔工厂,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

  此外,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牵手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湘潭市重大创新平台融入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平台——“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长株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吉利LCV项目)完成项目主体结构建成投产,今年全年预计完成整车产量5000台……

  更令人期待的,是湖南湘江科学城的建设。这座总投资227.9亿元的“未来之城”,北靠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南融湘潭经开区,将推动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焕新升级。依托高质量的产业创新协同,长株潭正构建吸引外部资源、集聚产业动能、辐射周边发展的“强磁场”,持续推升长株潭三市整体竞争能级。

  11月22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常务副市长联席会议提出,三市要锚定“把长株潭作为一个城市来打造”的目标,坚持以重点改革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提质升级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4+6”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实现更大突破,共创产业发展高地。

  三市产业相融,正式迈向世界的舞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