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碳达峰试点(湘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湘潭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名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老工业城市碳达峰新路径,全面建设具有湘潭特色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23﹞1409号)等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总体要求
着力推进湘潭市碳达峰试点“6369”实施方案,即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重点行业碳达峰、城乡建筑低碳转型、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城市绿心生态价值提升“六大主要任务”,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全民行动“三大配套措施”,实施能源建设、节能降碳改造、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环境基础设施、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六大重点工程”,实施光伏之城、智慧电力之城、废旧循环利用之城、绿色钢铁之城、绿色建筑之城、绿色交通之城、科技创新与绿色产业之城、绿色政策友好之城、伟人故里“一红一绿”双名片之城“九大标志性行动”,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湘潭经验。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能源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试点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为国家重工业结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到2030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能效水平获得大幅提升,战略性低碳新兴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试点建设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如期实现碳达峰、加快推进碳中和作出湘潭贡献、提供湘潭样样板。
四、主要任务
1.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实施“光伏之城”示范行动,集约高效推进集中式光伏开发建设,全域高比例渗透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多元化促进“光伏+”融合发展。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3%,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力争达1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力争达150万千瓦以上。实施“智慧电力之城”示范行动,建设坚强一流目标网架,建设多元综合调节性电源,打造绿色智慧“四可”平台,扩大绿电消费市场规模。到2025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9388%,10千伏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提升至100%,需求侧响应能力达15%;到2030年,需求侧响应能力达20%。
2.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能碳双控转变制度,积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逐步建立市级碳排放预算管理体系,编制五年和年度全市碳排放预算管理方案。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在能源领域推进大唐发电积极开展节能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对工业领域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等重点用煤、用能单位开展节能降碳挖潜改造和“一企一策”节能诊断。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废旧循环利用之城”示范行动,加快建设雨湖高新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湘乡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湘潭天易经开区杨河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点推进湘钢年回收100万吨废钢项目、湘钢焦炉煤气脱硫废液综合利用项目、河东河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焚烧飞灰高值化利用项目等项目建设。
3.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发挥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汽车、先进电池材料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及军工、电机电控电传动、红色文旅三大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到2025年,力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4%;到2030年,力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推动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实施“绿色钢铁之城”示范行动,推进“钢化联产”,加快先进低碳工艺技术应用,推进绿色钢材产品迭代升级,优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能碳数据智慧系统建设,打造集企业能耗、企业碳资产、组织碳核查、产品碳足迹于一体的智慧能碳服务管理平台,积极应对国内外绿色贸易壁垒。
4.加快城乡建筑低碳转型
实施“绿色建筑之城”示范行动,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开展绿色城区更新行动,开展绿色村镇建设行动,实施绿色监测提质行动,到2025年,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3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50%,城镇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8%,达到最高节能改造标准建筑占比为10%;到2030年,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4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10%,达到最高节能改造标准建筑占比为15%。
5.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
实施“绿色交通之城”示范行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全领域推进新能源运输装备规模化应用,优化升级绿色低碳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4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万辆,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50%;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6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万辆,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0%。
6.推动城市绿心生态价值提升
依据《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对生态空间规模进行严格管控,防治滥用、占用生态绿心地区土地,按照“近自然、多功能、全周期”森林经营理念,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增加森林蓄积,“十四五”中后期,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2.42%以上。
五、科技创新
1.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
重点推进超大功率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兆瓦级风电叶片及风力发电机传动主轴、智能风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高温熔炼环境下新型耐火材料技术、新型合金材料技术和高强度船舶和桥梁用钢制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进程。推动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化学建材、低碳水泥、专用水泥等新型绿色建材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废钢资源回收+短流程炼钢”技术。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构建全生命周期低碳发展技术体系。
2.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科技创新与绿色产业之城”示范行动,推进能碳一体化综合数智平台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进减碳降碳先进技术项目示范。加快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的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应用,重点推动风能叶片及风机研发、全市光储充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新型储能、新型绿色建材研发应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3.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双碳”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引导湘潭大学等高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核查、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打造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产业融合示范研究中心。
六、政策创新
1.优化提升碳排放核算统计能力
巩固提升能源平衡表编制质量,持续完善能源统计检测体系,明确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重点产品范围,逐步健全生石灰、水泥熟料等重点行业产品统计体系。推动市级能耗及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能力提升,打造湘潭市能碳一体化数智平台。
2.加快推进碳排放评价管理
依托湘钢、大唐、韶峰水泥等重点企业和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针对城市、园区、企业、项目、产品等不同层面主体,系统构建碳排放评估体系,围绕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方法、认证研究,全面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底数与减排潜力,形成以政府引导、行业集聚、企业主导的碳排放评价制度体系。
3.推动产品碳足迹标识研究应用
推动与国内国际标准对接,开展绿色低碳领域标准比对分析,尽快将适用的国际国内标准转化为我市试行标准,构建既符合我市特点、又与国内外接轨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全面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标识应用,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标准、数据库研究。
4.健全财政税收支持优惠政策
实施“绿色政策友好之城”示范行动,积极推进中央预算内、地方专项债、超长期国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项目包装策划和储备申报工作,制定《湘潭市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若干措施》,力争每年新增绿色贷款100亿元以上,加强价格政策支持,加强碳排放管理,到2025年底前,全市重点碳排放管理企业均建立碳账户。
5.健全优化价格市场机制
健全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风电、光伏发电、水电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在湘潭先行先试,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和市场化的容量电价保障长效机制应用示范。积极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和全国绿电市场交易,推动完善绿证与能耗调控政策衔接,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等市场化交易机制。
七、全民行动
1.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编制绿色低碳教材,开发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社会宣传等形式,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的科普与宣传,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能力,持续开展“六五”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深入人心。
2.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实施“伟人故里‘一红一绿’双名片之城”示范行动,推动韶山红绿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韶山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打造韶山新型电力系统升级工程,构建韶山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推广韶山红色低碳研学旅游活动。
3.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办公,广泛使用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认证产品。引导国有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工业企业碳账户,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计入企业环保信用。
4.高标准做好领导干部培训工作
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党校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领导干部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八、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