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一极,绿心规划区域面积为138.45平方公里,走进这片区域,山峦起伏,丘陵与盆地交错,青山、江水与田园交织,一片绿色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尽收眼底。近年来,湘潭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绿心”,换来了持久的绿色生产力。
全覆盖宣传 新理念嵌入发展蓝图
“新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2010-2030)2018年修改》明确,将在规划期内,把生态绿心地区建设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屏障和高品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绿心……”近日,近百名党员来到岳塘区昭山镇七星村,向村民宣讲生态绿心保护知识,呼吁大家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志愿者和实践者。
七星村这次宣讲活动只是湘潭市绿心保护宣传的一个缩影,自从新版《绿心保护条例》和《绿心总规》颁发以来,湘潭市就将条例和总规内容列入市委中心理论学习组及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专题学习,做到以上率下,全员宣传绿心保护。
为全方位、多形式、广角度对绿心保护进行宣传,在湘潭市,绿心宣传图本、宣传片等随处可见,制作《两型名片•生态绿心》教育片纳入全市党员干部学习资源库,从决策层面提升保护生态绿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每年举办绿心地区村(社区)干部生态绿心保护专题培训,开展“扛党旗、护绿心”等主题党日系列宣传活动,深化全市共护绿心的意识。
“科学规划是最大的效益”。湘潭市组织全市5个绿心片区开展绿心地区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将《绿心总规》各项主要控制指标更严密、精准地传导至绿心地区,同时推进“绿心”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从根本上解决“绿心”地区规划编制主体间、专项规划间的衔接缺位问题。
为明确“绿心”保护的责任,将“绿心”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考核的范畴,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2018年修改>工作方案》,统一思想,明确和细化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共护绿心合力。
全流程把关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今年,我们共接到30个绿心准入项目申报,经过我们的联合踏勘和省发改委审核,目前,共为27个项目办理了绿心地区项目准入手续和备案手续,开展绿心项目准入,是从严把控项目进入绿心的第一道关卡。”湘潭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4月,湘潭市出台了《湘潭市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建设项目准入审查工作程序(试行)》,对生态绿心地区准入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对已批复项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符合生态绿心地区保护和发展的项目坚决叫停,确保申请准入的项目按审查要求进行准入,确保已准入的项目按批复意见进行实施。
从常态监管到项目准入,从卫星监控到日常巡防,全方位、全过程对生态绿心地区进行监管。对绿心地区界碑界桩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管理,完成生态绿心地区界碑界桩智能化改造,安装了305个智能化界碑界桩,每个界碑界桩上嵌入智能监测预警终端和二维码,实现与“天眼”系统无缝对接。紧盯绿心范围内每一块土地的变化、每一起破坏生态的行为。对绿心地区违法违规行为(项目) 第一时间予以制止,并严格按要求整改。近几年,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绿心地区的102个问题、国家审计署跟踪审计指出的5个问题及省人大执法检查指出18个问题的整改任务。生态绿心地区退出工业企业48个,退出的工业企业有的直接拆除进行生态修复,如湘潭县李家采石场和洪顺采石场整治修复,对厂房进行了拆除、清理,对场地进行边坡修复、平整土地、地面种植草皮和植树等;有的进行转型升级,如原昭山示范区巨牛横器有限公司退出后,对原有厂房和办公楼进行了重新装修,着力转型发展健康产业。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久久为功,而生态修复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有序修复长期以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制定了《湘潭市生态绿心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对位于生态绿心范围内存在视觉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10个废弃露天矿山进行整治修复,修复面积35.52公顷,有效改善了生态绿心地区生态环境。
全方位撬动 生态绿变致富金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盘龙大观园里清风徐徐,游人如织,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跃然眼前。据了解,盘龙大观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11600多亩,总投资20亿元,景区内有杜鹃园、樱花园、荷花园等十大特色主题园,是中南地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赏花基地,是名副其实、美轮美奂的长株潭“后花园”。
岳塘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发展与保护看似互相冲突,其实可以相互依存,盘龙大观园在开发的同时也在帮助绿心升级提质。”如今盘龙大观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成为国内的赏花圣境,因其差异化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旅游业的最大的“热门”。据统计,盘龙大观园的建成,解决了周边100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大幅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变成了岳塘区首屈一指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景观农业基地。
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已成为湘潭绿心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如何让绿心地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湘潭市想了很多办法。近日,湘潭市出台了《湘潭市生态绿心地区保护补偿暂行办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暂行办法》将生态绿心保护、生态绿心补偿、生态保护工作评估考核三个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探索生态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实行定额补偿和定项补偿方式。积极用好省市绿心生态补偿资金的同时,更大范围的筹措绿心生态补偿资金,不仅要求县区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生态补偿资金,还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贴资金渠道。
为让生态绿心地区居民享受“绿心”保护的红利,湘潭市探索建立绿心地区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将生态绿心地区被征地居民纳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并享受15年的养老保险补助,基本实现了绿心地区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为缩小绿心地区已征地居民和未征地居民之间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湘潭市高新区对绿心地区60岁以上农民进行了养老保险补助,提升了当地居民获得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湘潭的密码所在,这是三百万湘潭人民的绿色期盼。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行动,从规划蓝图到发展亮点,湘潭将持之以恒地保护好长株潭生态绿心这一方净土,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心成为市民群众休憩好去处,打造湘潭市生态文明建设“金名片”。